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已关闭评论
  • 2,171 views
  • A+
所属分类:建盏文化

无论在何时、何地,茶盏不分家,谦逊内敛的建盏文化与茶文化可谓是如影随形,相伴千余年,穿梭于千年的文化中,备受两宋文化及其崇尚的价值观所折服,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相信了解宋代文化的朋友都会知道这两个故事,“陈桥兵变和权酒释兵权”,这两个事件对建盏的崛起影响极大,为何这么说?又是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了在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繁荣发展呢?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以上的两件大事件,直接影响着北宋的政局,文人主持朝政,政治、军事、文化、科技、艺术发展不平衡的发展局面,文人其文化基因决定了,诗词歌赋的惬意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东京梦华录》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的繁华穷奢极侈的生活,茶坊四处,夜夜笙歌。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另外,有一定就是制度保障,宋太袓赵匡胤以三权分立的方制制约专权独揽的情况,即: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

繁荣的市场与茶叶产销两旺

《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出,孟元老在其著作里谈到,经常可以在集市上看到各国的奇珍异宝,在宋代手工业最为发达,染织、陶瓷、采治、制茶,在当时可以说是出口最多的商品了。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茶叶做为宋朝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四川与东南两大茶叶产区贡献不小。并且茶叶从官买官卖转变为专卖制度,可见其利润之丰厚。

思想文化环境

两宋时期,儒学、佛学、道家文化的获得极大的发展,三者合一的精神文化发展,构建了雅俗共赏的民俗文化,宋代处于中国文化史上的昌盛的鼎盛时期,文人的政治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在意识形态当中占主导位置。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各大名窑争奇斗艳

“官、哥、汝、定、钧”宋代五大名窑,相信大伙并不陌生,在宋代,其实还有一大名窑,“柴窑”始于五代后周时期,但目前,尚未发现遗址。宋代还有八大民窑之称,北方: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 南方:饶州窑(景德镇)、龙泉窑、建窑、吉州窑,之所以各大名窑有这么高度的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两宋时期的海运极为发达,外国商来来华最为重要两大商品是陶瓷、茶叶。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茶叶的发展

团茶、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对团茶是极尽夸赞,建安(今建瓯)的的龙团凤饼可以算得上是宋代第一茶了,是皇家独享,印有龙凤图案,赐给大臣,是无上的荣耀。由著名的文人蔡襄创制的小龙团更是极品中的极品,其珍贵程度,备受众多文人追捧。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散茶、从唐代就开始出现了,在今浙江绍兴的日铸山所产的日铸茶,最为有名,(南宋·高似孙)云:“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解放前,日铸岭一带茶园荒芜,日铸茶几濒失传绝迹。解放后,日铸茶得到逐步恢复。1980年,恢复试制的日铸茶在浙江省借销系统名茶评比会上,被评为浙江省一类名茶。

煎茶、在陆羽茶经里出现的饮茶方式,是中国最早的饮茶方式,曾流传到日本、韩国、朝鲜等地,煎茶法有将团茶研碾成茶末的煎煮法,也有提直接煎煮的,在宋代也流行一时,多存在于文人的诗句中。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点茶、与斗地可谓是宋代文人文化娱乐的最重要的活动了,就连皇帝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当中也对点茶有详细的描述,并谈到点茶的功底妙处。点茶不仅需要很高的技巧,还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它是有一定的操作动作要求的。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来源百度百科。斗茶,斗的是茶的品质、茶的汤色、点茶的技艺高低、所采用的盏以及被称之为“咬盏”的汤花,在宋代斗茶可以说是体现文人最为基本的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盏的发展起因

建盏兴起与宋代对文化、艺术的重视有关,但建窑凭借什么能够一举夺魁成为点茶、斗茶的主角呢?其中重要的原因有几个。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建盏烧制的工艺及产地决定其成品的精细程度,在黑釉瓷上,它可以称得上是引领潮流了,在器型的设计上有绝对的优势。

其次,建盏的釉面极为光滑,表面斥水性强,且色着与点茶或斗茶的茶汤形成鲜明对比,束口型的设计,让注水可以快速回落。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我们可以从日本定为国宝的"曜变"与宋代文人的诗句里可以看出,建盏的烧制是极富有挑战性的,它的珍贵程度非同一般,在日本静嘉堂里面,就沉睡着一件“曜变天目盏”~别看它好像平平无奇,曜变天目盏,可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碗”。

为何它能得到如此高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在日本镰仓时代(十二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到我国浙江省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侣们,曾经海路带回天目山的茶碗,天目这个名称由此得名。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南宋 建窑 “油滴天目”茶盏

建盏瓷器中以曜变、油滴、兔毫最为名贵,

而曜变又居于诸名瓷之首

不过可惜的是,宋代灭亡后,“曜变天目”随之失传,生命不足500年的建窑瓷器也慢慢走向消亡。

Jian wares mainly were made of feldspar, limestone and iron oxide, and fired in an oxidising atmosphere at high temperatures. When excess iron in the glaze is forced out during firing, special effects, such as the "hare's fur" , "oil-spot" and "partridge feather" patterns will emerge randomly.

在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曜变天目

北宋徽宗也曾说: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能够得到皇帝的评价,

可见建窑盏在当时受到皇室的重视程度。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it's hard to make Jian Zhan and its price was extremely high, which made it quiet valuale and rare at that time. The Emperor Huizong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lso spoke highly of the Jian Zhan.

那它有何过人之处呢?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大阪藤田美术馆藏曜变天目

曜变盏烧制难度极高,成品率极低,要烧出发蓝的效果太难,从上百万件、乃至更多的建盏里才能偶然发现。

目前保存完好的的宋代曜变天目盏仅有三件,均在日本,分别藏于日本静嘉堂、藤田美术馆、大德寺龙光院,均为日本国宝。

Jian tea wares were also greatly appreciated and highly valued in Japan, where they were called tenmoko tea bowls.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Japanese monks who studied at Mount Tianmu took some Jian Kiln tea bowls back to Japan via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

But somehow they now are housed in Seikado Bunko Art Mueseum, Fujita Mueseum and the Museum of Oriental Ceramics in Osaka, Ryuko-in Temple.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日本所藏的这三件国宝级“曜变天目盏”,

均出自我国宋代制瓷巧匠之手。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杭州出土残缺曜变盏

几年前,曾在南宋临安城遗址(今杭州)出土了半只曜变盏。虽然不是一件完整品,但仍让世人惊艳。

A few years ago, a half piece of Jian Zhan was unearthed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once was the capital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After the fall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t was no longer possible to produce such a kind of black glazed cups. As such, the value of these increasingly scarce items grew over time.

偏居南方的建窑建盏,是什么造就了它的繁荣发展?

鉴别建盏、了解作品收藏空间、价格趋势,可加编辑微信:guanfu2011,暗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