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款?不落款?建盏师傅头痛的问题

  • 落款?不落款?建盏师傅头痛的问题已关闭评论
  • 12,439 views
  • A+
所属分类:建盏文化

很多入门级的盏友们,总是纳闷:为什么一些新盏落款,一些不落款呢?

 

其实这一点都不稀奇,只不过不知道这其中的缘由罢了!

 

但玩盏的盏友们都应该知道的事情是,落款对于每一个建盏师傅而言,那是神圣的事情!

 

这事得从老盏说起。

 

落款?不落款?建盏师傅头痛的问题

众所周知,建盏在早期,也就是北宋年间生产制造时候就有落款之风俗,只不过当时落的是在位皇帝的年号,在陶瓷界,建盏是最早在中国古陶瓷皿底足内刻帝号的瓷器。

 

与此同时,“供御”、“进盏”款建盏落款也同时诞生,一直到宋朝灭完。这里面包含了两个信息,一是建盏在宋朝是贡品,凡是进贡的建盏底足都刻有“供御”、“进盏”字样,详情盏友们可以阅读昨天的文章。二是建盏是官搭民窑。宋朝的官窑众多,专门制造宫廷御用的瓷器。但源于建盏的烧制技艺难度太高,斑纹全部靠土与火的天然生成,带有上好斑纹的产品极低,所以官窑生产不了,只能在众多的龙窑中分布生产宫廷御用的建盏,才能将上好的建盏仅供到宫廷,并有一定的数量保证。这就是“供御”、“进盏”盏的珍贵之处,传世稀少。

 

落款?不落款?建盏师傅头痛的问题

除了“供御”、“进盏”款外,建盏在古代生产过程中,没落款的产品占绝大部分,从窑址出土的建盏,以及流传在市面上的老盏,都能说明这一点。

 

但是除了年号及“供御”、“进盏”款,老盏也是落款的。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老盏底款有上百种。有印的,有刻的,有工整的,也有潦草的。有姓氏款“李”、“陈”、“张”等,还有数字款“一”、“二”、”五“、”九“等,还有听着更牛的款,如“国宝”、”大宋“、“圣”。总之,那个年代不会因为随便刻款被杀头。虽然这些带款式的不可能都是贡品。但有一个共性:刻了款的建盏,烧制质量通常都不会差。

 

落款?不落款?建盏师傅头痛的问题

从老盏的落款我们可以看出,建盏落款并没有形成必然的行业习惯。这些落款,更多的是记号作用。鹧鸪君认为,当时一条龙窑生产能力少则几万个盏,多则十万只盏,但是并没有哪个窑主能够独立烧制一窑的产品,应该是多家建盏生产作坊一起合用一条龙窑,一起烧制。为了产品有所区分,所以出现了落款中的这些姓氏、数字等标记,而一些奇特的落款应该是窑工兴致所致而为的。

 

落款?不落款?建盏师傅头痛的问题

在当下,建盏的落款依然普遍存在着落款与不落款的现象,这也是建盏界的师傅们对自己产品负责的最充分的体现,是水吉人民如同建盏一样淳朴的表现。

 

落款对于建盏师傅而言,是品牌最直接的展现,作为建盏师傅而言能够在底足落款,尤其是落上师傅的名字,这是陶瓷史上最荣耀的事情。陶瓷发展至今,在产品落款是师傅的名字,也只有在当今社会可以,古代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但就是如此宽松的社会环境,建盏师傅们都十分谨慎对待。

 

落款?不落款?建盏师傅头痛的问题

因为师傅们都清楚,落款代表着品质,如果产品质量不够硬,一旦落款就是砸牌,就是名誉扫地。烧制落款的产品,必须是对这款产品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才敢烧制落款的产品。而且能够流通到市场上的产品,也一定是合格乃至精品,这也是市场上为何客户喜欢落款产品的原因。

 

但并不是说没落款的产品就代表着质量没有保障。建盏界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些现象,比如一些师傅没有意识到落款的重要性,或者是对产品品质要求比较高,不轻易落款。或者说,落款后的非精品产品,师傅们必须销毁处理,这对于师傅们而言是一笔比较大的损失。再有就是产品没有落款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其风格已经无需落款就有着较为稳定的客户,在有限的生产能力下,采取了不落款。但种种原因当中,对自身品质的严格要求而不落款,是主要原因。

 

当然,也有一些奸诈的厂商或者经销商,不管质量,硬性落款而欺骗消费者也不在少数。并不是说,落款的就一定是精品,这需要盏友们对产品有一定认知。

 

落款,将是趋势,但对于盏友而言,并不是好事,落款的建盏价格只会更贵,而盏的品质如何,确考验着盏友。

鉴别建盏、了解作品收藏空间、价格趋势,可加编辑微信:guanfu2011,暗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