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与建盏的奏鸣曲

  • 紫砂与建盏的奏鸣曲已关闭评论
  • 2,033 views
  • A+
所属分类:建盏文化

紫砂与建盏都是茶事活动中茶道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哲学、美学风水、工艺属性上的交织与冲突,给茶事活动平添了强烈的戏剧性与节奏感。紫砂与建盏被高明的茶人使用时,可以让其所主持茶事活动或中正平和,或奇峰斗现,或错综繁杂,或扑朔迷离,使得参与者如同聆听贝多芬的大奏鸣曲一般,心有戚戚,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

 

若论起紫砂与建盏的交织与冲突,可以用菏泽神秀与曹溪慧能的“法偈之论”作绝妙的映衬。相传弘忍为托付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

紫砂与建盏的奏鸣曲

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偈子,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偈子,还是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法偈的对比,正好印证了紫砂与建盏在设计、制造以及欣赏上冲突与差异。

 

紫砂无论是设计制作还是把玩欣赏,都讲究一个“日积月累,水道渠成”。无论工匠还是玩家,这个修为与眼光都是一点一点的磨练上去的。就连紫砂的原料都是要精心调配,长久陈腐,一点也差错不得,就注重一个水磨工夫,真儿真儿的与神秀大师的思想交相辉映。而反观建盏,那当真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建盏师傅烧窑,那是真讲究悟性的,跟从业时间和刻苦修行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紫砂与建盏的奏鸣曲

在紫砂行业,没有二十年苦工,当真无法成为一位优秀的工艺师,这还只是起步。中间还不能有任何断档,必须持之以恒的磨炼自己的技艺。而在建盏业,有人从辛苦从业三十年,还在烧大缸;而有的小年轻只消三五年工夫,就可以一窑一窑的爆精品。真可谓是人比人,气死人。

 

建盏的烧造,讲究在纷乱的环境中把握那一丝的似有似无的气机。而这种强大的感知力,不但不能煅炼,甚致还要“吝惜”的使用。因为如果一旦贸然“上量”,会让自己的心灵疲惫,感知能力退步,从而失去“手气”,而精品的产生也无从谈起了。

紫砂与建盏的奏鸣曲

说到这里,许多玩盏的朋友就会理解李达李大师的盏为什么会这样稀少了。李大师的产量低真的不是因为限售惜售,而是因为李大师是一位道家学者,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道心澄明,不会为了多挣钱而损害自己的修为。而对于建盏玩家来说,有的福报大的,资质好的,可以对建盏一见生喜,从盏中看到众人难以窥见的世界与规则。而像我封成桾铭这样资质稍差的茶人,那真是要绕好大的一个圈,在经过现实的磨砺与摔打之后,才能领会建盏的无穷魅力。

 

茶道修行就是欣赏音乐一般,非常注重冲突与矛盾的辩证关系。想得个中三昧,真是难于上青天,所谓“大道无门”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大道无门,修行却有方法,在十余年的茶道修习中,我总结了五个层次的修行方式,供大家参考。

紫砂与建盏的奏鸣曲

第一个层次,就是把茶道当作自己的生活背景,平日里也不需勤加修习,把照片存在手机里,得空就看看。这个方法最为简便,但是问题多多,我个人也十分的反对这样方式。

 

第二个层次,就是安静下来,不听、不做、不想茶道以外的任何事情。绝大部分的人没有办法不做其它任何事,但是这种方式是修习茶道最重要的起点。朱老夫子说的“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就是个这意思。也许不想别的事很难,但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只要勤加努力,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根本没有挑战的事情。

 

第三种方法就是在能够安静下来之后,从茶道中解析出无限的规则出来,获得更多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与线索。就比如见一片茶叶,可以茶树生长收藏;遇一捧盏,可以知抟土为泥,烈火试炼的过程。

 

第四种方式,就是有自觉的,完整的去体会茶道。王阳明之“知行合一”指这就是这个状态,经过这个阶段,你就是没有“和于光而同于尘”,离那个境界也相去不远了。

 

第五种方式就是自己演绎一套完整的茶道,体悟规则还不如自己创造规则。当然,这样的境界只有那些古代的大神们才能做到,我是无法体会的,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境界,为了文章的完整性,需要给大家提一下。

 

修习茶道,感悟紫砂与建盏之间互动的韵律,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我们既要出乎其外,又要入乎其内,感悟阴与阳,刚与柔,光与影在二者之间的流转与变幻,方能够不辜负这短暂的人生。

鉴别建盏、了解作品收藏空间、价格趋势,可加编辑微信:guanfu2011,暗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