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建盏的窑变原因与魅力

  • 黑釉建盏的窑变原因与魅力已关闭评论
  • 8,224 views
  • A+
所属分类:建盏文化
黑釉建盏的窑变原因与魅力

建盏盏釉色的表现以黑釉为主,又因所采用的釉料成分,加上烧结温度和气氛的变化,进而产生各种多彩多姿的花纹,也称为“窑变”。

黑釉建盏的窑变原因与魅力
建窑结晶釉的窑变花纹,可归为五种类型:黑色釉、兔毫釉、鹧鸪斑釉、毫变釉和杂色釉。黑色釉是建窑的本色,窑变花纹则是从釉层中透出而浮现于釉面。黑色釉与杂色釉都是一次性施釉,烧成的黑色釉又分乌黑(纯黑色,后人称乌金釉)、绀黑(蓝黑色,清时称“紫建”)、青黑(指深沉厚重的绀黑)、黑褐色釉(主色调黑,但泛红光或泛黄光)。杂色釉也是一次性施釉,分成褐色釉、白色釉、紫色釉、青绿色釉。

黑釉建盏的窑变原因与魅力
建阳窑和吉州窑的黑釉茶盏施釉方法也不同,杭州文物考古讲究所的姚桂芳《论天目窑》中指陈:施釉方法,建阳窑以醮釉为主,施釉皆不及底,吉州窑则采用洒釉法。”

宋代诗人虽不一定了解建盏的制程,但釉料变化魅力惊人,使诗人作出各种歌咏。例如:蔡襄《试茶》:“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陆游《烹茶》:“兔瓯试玉尘,香色两超胜。”

黑釉建盏的窑变原因与魅力
诗人眼中,点茶过程带来极大的娱乐性。茶盏既是点茶的必备器具,又因独特的釉色,能和经击拂产生的白色汤花交互产生视觉效果,点茶时,能透过视觉和味觉的互动而促动了诗人的心动,留下传是不朽的诗词。

如今因废窑址陆续出土的残片与完整茶盏,可以拿来与传世品做一科学比对,进而找到茶盏的基因族谱。从窑釉的多变不稳定因子找到杯器瑰丽幻影的促因,以油滴釉色来看,当燃烧到1300°C以上时,釉料中的成分产生变化,加上“火山作用”,促成油滴的形成。《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中提到:要制成较大的油滴斑建盏是不容易的,故这类油滴盏当时不常有。

宋代陶工们并未完全掌握或控制这类油滴盏的生产工艺条件,因此这种产品的出现含有许多未知的偶然因素。釉料的成分是不均匀的,在燃烧过程中炉温超过1000°C时开始出现液相。温度继续升高,大量的液相封闭了整个胎体,同时也把其孔腺中所存在的气体一起封闭起来。当达到最高烧成温度(1300°C-1350°C)时,釉已成熟,并以作黏性流动。

同时胎中的气体由于升温,体积显著膨胀而进入釉液中,形成较大的气泡并与本来在釉中的气泡一起,大部分往釉面迁移并且“鼓掌”起来。随后爆破,形成“火山口”。终于在高温下火山口坍塌,收敛,平复。

在这一过程中,若某一气泡所经途径为富铁区,过饱和的氧化物会在气泡的气与液相界上异相成核,析出了氧化铁的微晶,这些微晶被气泡带着一起走,并且边走边长大。当火山口平复时气泡完全消失,产生油滴斑点。

若烧成温度与条件控制得刚好,那么釉料的表面会留下蓝色的三氧化铁还原痕迹,这正是形成油滴或兔毫的关键所在。建盏釉是古代石灰釉类型,酸性较多,大体上是由暗褐色的玻璃构成,在毛筋的表面或背面稍微向下,密集排列着许多不透明的褐色小球,但近口沿的褐色之处(折口)并没有褐色小球,而是由褐色小针状的结晶三氧化二铁所组成。

在陶瓷工艺学中,这类又被称为“分相-析晶釉”。黑色釉、鹧鸪斑釉、毫变盏和杂色釉的胎釉化学组成,与兔毫釉的化学组成是雷同的,它们所用的原料、配方也是一样,只是由于烧成工艺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釉面形态。

油滴是气泡自釉中出现的痕迹,以此作为中心由三氧化二铁结晶而成。若温度在烧成后期提高得较多,则富含铁质的部分会流成兔毫纹。若温度过高或冷却过快,就会使釉水下垂如漆,形成纯黑釉,无兔毫纹呈现。若温度过低或火焰气氛不当,则会褪变为其他杂色釉。建盏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的,影响釉面形态的变因,除窑内的位置之外,也有烧成技术的影响。

釉料主宰了茶盏所呈现的面貌,举凡鹧鸪斑、兔毫或油滴,全都是釉料的窑变所形成的,只是不了解烧窑程序的人,光看到茶盏上的釉料变化,延伸出想象空间,同时给予不同的称谓,以致造成黑釉茶盏在分类上的复杂化。如今,借由釉料的科学分析,加上烧制过程的研究,将逐一理清鹧鸪斑、兔毫与油滴的互动关系。

黑釉建盏的窑变原因与魅力
黑釉的深远,不单是釉表多变,深层解析釉表变化,有若星辉闪亮动人,是釉中铁的结晶多娇,献出光源让品茶士低回吟唱,令人有怀走入美的精神意趣。

本文作者:建盏汇  微信号公众号:jianzhanhui

鉴别建盏、了解作品收藏空间、价格趋势,可加编辑微信:guanfu2011,暗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