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斑”和“油滴”是否为同一种建盏的争论

  • “鹧鸪斑”和“油滴”是否为同一种建盏的争论已关闭评论
  • 13,464 views
  • A+
所属分类:建盏文化

 

建盏界关于釉色名称的争论一直存在,其中“鹧鸪斑”的名称确切指什么,来源和出处都各执一词,业内泰斗李达及陈显求二位先生在这方面就持不同观点,今天小编摘梁伟强一篇文章供各位参考,文章对鹧鸪斑和高温乳白釉的分别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鹧鸪斑”和“油滴”是否为同一种建盏的争论

在鸟类词典上描述中华鹧鸪的外形特征的:它身上的羽毛很有特色,除颏、喉部为白色外,黑黑的羽毛上点缀着一块块卵圆形白斑,上体圆斑较小,下体稍大。黑底白斑,是中华鹧鸪的体貌特征。宋建盏的鹧鸪斑,是窑工根据宋时饮茶的方式及斗茶的风气,以满足上层社会人士的追捧和需求,创造的一种黑底高温白釉仿生瓷。

“鹧鸪斑”和“油滴”是否为同一种建盏的争论
最早明确记载建盏的是成书于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一10 54)由蔡襄写的《茶录》里。它曾修订于宋英宗治平元年( 1064),该书并未提及鹧鸪斑。而在成书于公元903—970年间,由陶谷所著名的《清异录》日: “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而各文人唱颂鹧鸪斑的诗词,多见于北宋中晚期。

“鹧鸪斑”和“油滴”是否为同一种建盏的争论

宋·蔡襄手迹
根据以上的资料、建盏鹧鸪斑应在北宋早期就烧制成功,一直延至中晚期。 大家都知道,建窑完全是为茶而生的一个窑场,它百分之九十的产品都是茶盏,胎与釉都是含高铁。所以经1300度高温烧制,其基调是高度瓷化的黑釉,它是宋代最优秀的高温黑釉之一。因为含铁高,在烧制时大量的铁氧化物浮在釉层表面,形成与釉主体不相同的液相氧化物,它们根据不同的窑内环境,这些液相氧化物会形成各式圆点、条状凝聚在釉面,它们完全是随机自然形成。开窑后,有道道金色、银色条状各异的建盏,最为市场追捧。经文人、斗茶人附会,这些被称为兔毫的建盏,成了建盏的代表。
而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宋徽宗在他著的《大观茶论》中御笔写道: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古时皇帝的圣旨是至高无上的,上层建筑的意向和喜好,往往决定社会风气和艺术的走向,到了宋徽宗时期,笔者大胆地推测,因为皇帝独尊建盏的兔毫,而使鹧鸪斑建盏渐渐退出了市场,这应该是符合历史的发展的。

“鹧鸪斑”和“油滴”是否为同一种建盏的争论

宋·银毫盏标本(玉毫即为银毫)
为何宋徽宗对建盏兔毫情有独钟?不要忘记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是“无骨道美,逸趣霭然”又具强烈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与建盏上的兔毫简直异曲同工、宋皇对建盏兔毫评价“玉毫条达者为上”是与他的书法审美和情趣高度一致的。
引起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是,存世和出土的建盏,有许多是成点状的浅灰白斑产品,斑有大有细。最具代表的是藏于日本各大博物馆的那几只,而这类白斑建盏,最早是日本应永年间(1394 1427)在《禅林小歌》一书中被称为油滴、曜变,而油滴的称谓是近年随日本的叫法才在中国引用。更有甚者,将大的油滴灰白斑点牵强地称为鹧鸪斑,并不惜花大工本大量仿制,并以鹧鸪斑建盏大肆宣扬。

“鹧鸪斑”和“油滴”是否为同一种建盏的争论

宋·鹧鸪斑标本
其实早在1988年,随着福建博物馆的正规发掘发现的一块鹧鸪斑建盏残片,福建博物馆的曾凡在1990年第10期《文物》上发表了《建盏的新发现》的通信。陈显求教授见到后激动地说,这就是鹧鸪斑,并说国内外学者们对此问题争论多年,现在解决了。后来又撰写了《关于建盏“鹧鸪斑”问题》,并将这一研究成果提到1992年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获与会学者们的共识。学者认为二次点釉的建窑产品可称为鹧鸪斑。建窑部份一次施釉自然窑变而成的白斑(无反射现象)较大者可称为鹧鸪斑、而斑点稍小的已与鹧鸪斑特点不太类似的有金属光泽的应称为油滴。

“鹧鸪斑”和“油滴”是否为同一种建盏的争论

宋·鹧鸪斑
这一争论似乎也可以划句号了。
然而,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建盏作为一个名瓷被研制成功并复烧出许多“油滴”、 “鹧鸪斑”。相信按现代的工艺,仿制古时这种二次点釉的鹧鸪斑太容易,而仿得神似又不容易,这样必然没有市场。为了市场的需要,有些有影响力的复制者,著文似有否定建盏二次点釉一次烧成的是鹧鸪斑的意思。在文章中说道“黑釉白斑盏其釉面白斑是人工点上白釉入窑烧成的,白釉的化学成分分析数据表明与普通白瓷釉相似。实践证明制作这种建盏的工艺简单,现代仿制并不难。由于黑釉白斑盏能够在某一事先指定的建盏上轻易烧制成功,无疑黑釉白斑盏的烧成机率比油滴烧成机率大得多。”

“鹧鸪斑”和“油滴”是否为同一种建盏的争论

仿宋鹧鸪斑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种开创了真正的高温乳白釉的二次点釉盏不是唱颂了千年的鹧鸪斑吗?
首先我们要搞清什么是白釉。
我们现今所看到的古代的白釉有宋代的定瓷、明永乐的甜白、德化白瓷、元代卵白、枢府白釉。其实它们都是含铁量很低的高温透明釉。釉本身并无颜色,由于坯的颜色是白色,故看起来为白色,这类高温瓷器实质是清亮釉白瓷而不是白釉瓷,只是约定俗成将它们称为白釉罢了。这些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上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含铁量降到最少,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而在明清出现的白釉属于低温釉上彩,是采用氧化铅为原料,将配好的釉料先制成熔块再研磨成乳白釉施于已烧好的器物上,再入窑经750-800度烧成。
知道了高温乳白釉是近代工业才能发明和烧制,如果我们证实了在宋代高铁的建盏胎和釉上的二次点釉白斑就是高温乳白釉,这将是陶瓷界的重大发现。
考古学实际是类比的科学,通过比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让我们首先对比一下各种窑口在表面上产生白斑与建盏二次点釉白斑的不同。

“鹧鸪斑”和“油滴”是否为同一种建盏的争论

宋·鹧鸪斑标本
唐代的钧窑白斑应是最早烧成高温显乳白色的釉,行内称为花釉,最著名的是一件鲁山花鼓,但它们的釉料都是铜基,点划上去的釉与底釉在窑内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产生的白色,是一种窑变釉,不是真正的有单独配方的白釉,我们可以在吉安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编的《吉州窑》—书中,在吉州窑类似鹧鸪斑标本上的注译读到: “窑变瓷,即在基础釉上,添加呈灰白色的釉,经窑内高温作用两种釉相互交融渗透,使器表基础上呈现灰白色的小斑点,烧成的纹饰,似鹧鸪的羽毛斑点而称谓。”

“鹧鸪斑”和“油滴”是否为同一种建盏的争论

唐·钧窑·黄釉窑变白斑
权威的解释也是说呈白色是两种釉相互交融渗透,而不是真正的单独配方的白色釉。实物是考古学的第一要素,通过确信的实物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我们细看1988年由福建博物馆发掘的这块建盏二次点釉白斑残片,可以看到点点白斑的釉较厚,凸出底釉,它们是完全独立的结晶,根本没有与底釉交熔,反而拥有共同的一层釉履盖。白釉外廓有些微扩散成雾状分布在底釉上。白釉的肌理又完全与底胎自相熔,但与底釉又互不侵犯,黑白分明,说明两种釉都接受1300度高温在同一环境的火的洗礼,按各自的独特配方、演变成独立的黑底釉和白斑。说明这白斑,是真正的高温乳白釉。是一个伟大的发明。白斑呈乳浊状,不反射,但显润泽。白斑完全不见气泡棕眼,用放大镜观看,因白斑微凸,见一条条向上隆的白色条絮。因为白釉厚,烧制时将压着的底釉迫出,在白斑四周围迫出的底釉聚有许多铁氧化物形成了许多浮萍肌理的曜变。

“鹧鸪斑”和“油滴”是否为同一种建盏的争论

宋·鹧鸪斑残片(1988年出土)
笔者对白斑能作如此详细的描述,是手摸着一只完美无比的鹧鸪斑宋建盏所写,我们有幸摸到了宋代千年建窑跳动的脉搏,又像扶摸着一只活生生的鹧鸪羽毛,它是一个有生命的载体。 这让我们惊叹这件遗留千年真正的宋建盏鹧鸪斑如此美丽同时,更惊叹于千年的宋人已创造了现代化工业才能做的高温乳白釉。
在这里笔者特别强调的是:人类之所以伟大和能够改变世界,就是能用掌握的知识改变自 然,这是文明的基础。用人工二次点釉的建盏鹧鸪斑,与人们追捧的自然生成的鹧鸪斑比较哪个更具文化文明内涵,相信读者自有答案。如果一味追求在人工制造时偶然产生的奇异才算珍贵,文明就会走入没落,因为它不仅扭曲了文化,一味追求这种奇异,它的代价必然是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劳力、金钱,用在这虚无的精神上,这是人类追求健康的文明发展不可取的。

鉴别建盏、了解作品收藏空间、价格趋势,可加编辑微信:guanfu2011,暗号“作品”